歷史

彈布爾
彈布爾的歷史較為悠久,相傳在十四五世紀時(shí),已有演奏彈布爾的著(zhù)名民間藝人。清代列入宮廷回部樂(lè ),清《欽定大清會(huì )典》(卷四十二)載:“丹不爾刻桐為體,以大匏為槽,……直柄,面平背圓,……鐵弦四,上二軸,左右各一綰之?!显O二鐵為山口,近上一片穿孔納弦,下一片承弦,柱用角?!边@一記載與今日廣泛流傳的彈布爾略有不同。
清代《新疆圖志》(卷四十八)也載有:“銅弦謂之彈普”。彈普即彈布爾。
這種樂(lè )器最初流行于南疆,正式記載見(jiàn)于1854年毛拉·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(xiě)的《樂(lè )師史》(古維文手抄本)中。書(shū)中記述道:古代樂(lè )師阿布都熱合買(mǎi)·加米的音樂(lè )老師曾在當時(shí)演奏彈布爾獨奏。樂(lè )師買(mǎi)烏拉納·沙依甫 ·伯力合,他手持彈布爾彈奏了《伊拉克戈壁木卡姆》,令人神魂顛倒。18世紀末,彈布爾傳到北疆和東疆。如今已成為天山南北廣大維吾爾族人民喜愛(ài)的彈弦樂(lè )器。
記載
于闐樂(lè )
彈布爾
“一唱雄雞天下白,萬(wàn)方樂(lè )奏有于闐”。這是毛澤東同志在1950年國慶節觀(guān)看了各民族歌舞聯(lián)合演出后,所寫(xiě)的《浣溪沙》下半闋中的兩句。詞中提到的于闐,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,是古今歌舞盛行的地方。多才多藝的維吾爾族人民,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,在音樂(lè )和歌舞方面尤為突出,不論是青年男女,還是老人幼童,都酷愛(ài)歌舞,素有“歌舞之鄉”的稱(chēng)譽(yù)。新疆等地古代稱(chēng)作“西域”,據歷史記載,新疆龜茲(今庫車(chē)縣一帶)的樂(lè )舞最早傳入內地,以后又傳入于闐樂(lè )、疏勒樂(lè )和高昌樂(lè )?!段骶╇s記》記載,于闐樂(lè )在漢代初年已成為宮廷中節日的活動(dòng)項目。據漢高祖寵姬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在出宮后談到宮中娛樂(lè )時(shí)說(shuō):“七月七日,臨百子池作于闐樂(lè )?!庇陉D(今和田縣)自古以來(lái)民間歌舞興盛,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》中說(shuō):“瞿薩旦那國(即于闐)……國尚音樂(lè ),人好歌舞?!辈⒄f(shuō)龜茲的“管弦伎樂(lè ),特善諸國”。隋唐時(shí)期,西域諸樂(lè )都被列為宮廷的九、十部樂(lè )中,每逢盛會(huì )都要進(jìn)行演奏。胡旋女的情人“麥西來(lái)普”(維吾爾語(yǔ)意為“歌舞集會(huì )”),是維吾爾族民間特有的歌舞并舉的藝術(shù)形式。每逢佳節、婚禮、豐收之后或盛夏之夜,人們便聚集在一起載歌載舞,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和歡樂(lè ),未婚的青年男女也相互表達愛(ài)慕之情?!胞溛羧羝铡本哂芯S吾爾族民間舞蹈熱烈、豪放的特色,樸實(shí)大方、明朗活潑、節奏明快、富于變化。它多伴以歌和樂(lè ),中間休息時(shí),還穿插游戲、雜技、朗誦或猜謎等,內容豐富多彩。隨著(zhù)彈布爾等弦鳴樂(lè )器奏出的引子和達卜打出的起跳鼓點(diǎn),服飾鮮艷的姑娘們步入場(chǎng)中,舞姿婀娜,手勢纖巧,正如唐代大詩(shī)人白居易在《胡旋女》中所描繪的那樣:“心應弦,手應鼓。弦鼓一聲雙袖舉,回雪飄搖轉蓬舞。 ”緊隨姑娘們步入場(chǎng)中的是小伙子,動(dòng)作粗獷,強健有力。越跳人越多,男女老少、千姿百態(tài),總不停歇間斷。鼓聲鏗鏘,歌聲高亢,舞步由慢而快,最后變成急速不停的旋舞,堅持不住的陸續退到圈外,直到場(chǎng)中只剩下一對旋轉著(zhù)的男女青年,他們才算是這場(chǎng)“舞賽”的優(yōu)勝者。
傾訴史詩(shī)歌舞晚會(huì )上最辛苦的要算是伴奏的樂(lè )師了,他們彈奏著(zhù)彈布爾、都塔爾和熱瓦普,拉著(zhù)艾捷克,敲著(zhù)達卜,一曲接一曲,琴鼓不停,歌聲不斷?!胞溛魜?lái)普”上演奏的樂(lè )曲,都來(lái)自維吾爾族古典音樂(lè )“十二木卡姆”。被譽(yù)為“祖國音樂(lè )文化瑰寶”、“東方音樂(lè )史上巨大財富”的“十二木卡姆”,流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,它集維吾爾古典音樂(lè )之大成,體裁多樣,曲調豐富,全曲共有十二套。每套為一個(gè)小組曲(“木卡姆”即古典組曲之意),包括序歌、敘誦歌曲、敘事組歌、舞蹈組歌和完整的器樂(lè )間奏曲等。全曲共有170多首曲牌和72首樂(lè )曲,演奏一遍要用二十多個(gè)小時(shí)?,F代維吾爾音樂(lè )中的優(yōu)美曲調,都源于這“維吾爾音樂(lè )之母”。由于歷代封建勢力的摧殘,這部古曲只是在民間口頭流傳。在“麥昔若普”上,只有那些熟記曲牌、滿(mǎn)腹民歌和能即興作歌的老藝人,才能擔任樂(lè )師,他們?yōu)闅g樂(lè )的歌舞擊鼓操琴,樂(lè )聲歌聲連綿不絕,經(jīng)常通宵達旦。
外形

彈布爾
彈布爾的外形,像一個(gè)安了長(cháng)柄的葫蘆水瓢。它由共鳴箱、琴頭、琴桿、弦軸、馬子和琴弦等部分組成(圖)。用桑木、核桃木制作。共鳴箱呈瓢形,蒙以桐木或白松薄板為面。琴桿較細而長(cháng),頂端為琴頭,平頂無(wú)飾、呈方柱形,不設弦槽,上置T形弦軸。琴桿表面為按弦指板,上纏弦品。張金屬弦。彈布爾因流傳地域的不同,而有南疆彈布爾和北疆彈布爾之分。種類(lèi)
古典彈布爾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彈布爾類(lèi)型,又稱(chēng)老彈布爾,或為最初的彈布爾,現已找不到原型。有品二十七,(其中用老弦,或用尼龍絲捆扎成者有十九,用骨條粘于面板上者有八)。
定弦:伴奏三弦二音g,g,d。主奏二弦一音g,g。
音域:d1~d3。
短彈布爾又稱(chēng)半琴。短彈布爾因琴體短而易于攜帶,多為民間游吟詩(shī)人,苦行者采用。設品二十四,(其中用絲弦捆扎而成者有十九,用骨條粘于面板者有五)。
定弦:伴奏三弦二音d1,d1,f。主奏二弦一音d1,d1。

彈布爾
音域:d1~d3。南疆彈布爾
南疆彈布爾
南疆彈布爾是流傳最早的彈布爾,屬于高音樂(lè )器,至今它仍然保持著(zhù)古老的形制。琴身全長(cháng)130厘米左右。共鳴箱用一整塊桑木先挖制出腹腔,兩側壁厚3厘米左右,腹底厚約5厘米,面部蒙以桐木板而成,面板厚2厘米~3厘米,上部開(kāi)有兩個(gè)水滴形小音孔。琴桿細長(cháng),另用一塊桑木制成。將共鳴箱和琴桿鑲嵌粘接成一整體。琴桿表面待張弦后試音纏品,共纏有16 個(gè)品位,先用皮筋纏品,后改用絲弦纏品。琴頭上置有五個(gè)T形弦軸,左側有二,正面有三。張五條琴弦,先用黃銅絲為弦,后改為相同直徑的鋼絲弦。兩條外弦一組同音,兩條內弦一組同音,中間一弦一音,外弦為主奏弦,用以彈奏主旋律,中弦、內弦為共鳴弦,可奏出各種伴奏和聲。有兩個(gè)八度。使用牛角撥片彈奏,音量較小,但音色清亮、柔美。流行于南疆喀什、和田、庫車(chē)一帶。常用于獨奏、合奏或為歌舞伴奏。定弦:g、g、c1、g、g或g、g、d1、g、g。
音域:g—g2。
北疆彈布爾
北疆彈布爾
北疆彈布爾是18世紀末由著(zhù)名民間藝人穆罕默德·毛拉等人,將南疆彈布爾帶到了北疆伊犁。后經(jīng)北疆民間藝人的改革,音色由清亮變?yōu)樨S滿(mǎn)、渾厚,屬于中音樂(lè )器。它隨著(zhù)北疆“十二木卡姆”而廣為流傳,并遍及東疆一帶。用核桃木或桑木制成,琴身全長(cháng)147厘米左右,共鳴箱較大,除琴桿的指板上纏有18個(gè)絲弦品位外,在共鳴箱的面板上也粘有8個(gè)~10個(gè)竹制高音品位。在琴桿周?chē)凸缠Q箱的背部,用貝殼或駝骨鑲嵌出各種裝飾圖案花紋。張五條鋼絲弦,達三個(gè)八度。主奏弦G—d無(wú)品位,音域中d—g2之間的半音齊全,是彈奏旋律范圍。演奏時(shí),右手食指綁鋼絲指撥彈奏。音色明亮、渾厚,富有地方特色。是維吾爾族人民在“麥昔若普”上離不開(kāi)的彈弦樂(lè )器。流行于烏魯木齊、伊犁、鄯善等北疆、東疆各地。定弦:G、G、d、G、G。
音域:G—g2。
中音彈布爾中音彈布爾20世紀60年代,烏魯木齊市依堤伯克樂(lè )器廠(chǎng)改革制成中音彈布爾。琴身全長(cháng)縮短為110厘米。琴桿用桑木制作。共鳴箱背板用九塊有美麗花紋的核桃木薄板拼合而成。指板上嵌有29個(gè)塑料音品。張五條琴弦(也有設六弦的,每組各兩弦),主奏弦用31號細鋼絲為弦,共鳴弦用29號鋼絲弦,有時(shí)五條弦都用30號或28號鋼絲弦。由于主奏弦a到d1之間增設了四個(gè)品位,指板上的高音把位從d3以下,也增加了四個(gè)品位達三個(gè)八度。這種彈布爾,還將原來(lái)面板上的音品,改嵌在延伸下來(lái)的指板上,并在共鳴箱上增設墊板,彈奏時(shí)右手腕部不再接觸面板,使發(fā)音清晰、音量增大。長(cháng)期以來(lái),專(zhuān)業(yè)音樂(lè )團體都采用這種中音彈布爾,將它用于獨奏或器樂(lè )合奏中,與它配套使用的,還有一種琴身較短的高音彈布爾。
定弦:g、g、d1、a、a。
音域:g —g3。
演奏方式

彈布爾
彈布爾一般多為坐姿演奏,右腿放在左腿上,左手持琴斜立,琴頭朝向左上方,共鳴箱置于右腿近腹部處。右手腕部接觸墊板,手掌接近琴馬,擊弦點(diǎn)在馬子至上方3厘米之間。在北疆和東疆廣大地區,將鋼絲指撥綁于右手食指第一關(guān)節處,即可在主奏弦上單向彈奏,又可在弦上往復彈撥。在南疆則不用鋼絲指撥而采用牛角或塑料撥片彈奏。左手以 食指、中指、無(wú)名指按弦,拇指奏和弦時(shí)也偶爾使用,根據樂(lè )曲的需要,可以自由靈活地上下移動(dòng)、變換把位。演奏技巧豐富多樣,右手有彈、強彈、撥、雙彈、滾彈、琶彈和掃彈等,左手有平按、拉弦、上下滑音、上下顫音、打音、泛音和揉音等。藏品

彈布爾
北京中國藝術(shù)研究院音樂(lè )研究所中國樂(lè )器博物館收藏彈布爾多件,琴身全長(cháng)114厘米~141厘米,共鳴箱面寬12.5厘米~14.4厘米,多為桑木或松木制,蒙以桐木面板,五個(gè)T形軸左二正三,張五條鋼絲弦。但有的也獨具特色,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廳贈予的一件彈布爾,全長(cháng)119.3厘米、面寬14.4厘米,通體嵌以黑白相間的骨制圖案花紋;中國音樂(lè )家協(xié)會(huì )贈予的一件彈布爾,全長(cháng)123厘米、面寬12.5厘米,紅木指板上嵌有骨飾,琴桿和琴箱背部嵌以黑白相間的骨飾圖案花紋,五個(gè)紅木制弦軸則分列于左三正二;一件購自琴家鄭穎蓀的彈布爾,全長(cháng)127.6厘米、面寬13厘米,骨制指板上刻有圖案紋飾;最為引人注目的要算是輕工業(yè)部輕工業(yè)局贈予的一件彈布爾,通體由松木制成,全長(cháng)124厘米,共鳴箱呈瓢形,蒙桐木面板,面寬13.3厘米,上開(kāi)兩個(gè)水滴形小音孔。琴頭平頂、鑲以骨飾。五個(gè)弦軸左三正二。琴桿表面為紅木指板,上嵌棱形和三角形骨飾,纏有26個(gè)牛筋弦品。五條琴弦,其中四條為鋼絲弦(每?jì)上乙唤M),低音弦用絲弦。竹制琴馬。琴桿和琴背均嵌以黑白相間的骨制圖案花紋。此琴制作精細、外表美觀(guān),已被載入《中國樂(lè )器圖鑒》大型畫(huà)冊中。曲目
彈布爾擅長(cháng)演奏熱情奔放、節奏鮮明的傳統音樂(lè ),曲目十分豐富,主要為《烏扎勒》、《烏夏克》和《木夏烏熱克》等“十二木卡姆”中的曲調。較著(zhù)名的獨奏曲有《艾介姆》、《林派特》、《三只雁子》、《沙巴》、《祖國是花園》和《給母親的歌》等。
著(zhù)名演奏家
著(zhù)名演奏家有:玉三江·加米、黑亞斯丁·巴拉提、庫爾班江·烏買(mǎi)爾、努爾買(mǎi)買(mǎi)提·吐?tīng)栠d等。